8月18日下午,由同佳岸慈善基金会支持,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联合哈尔滨银行成都金沙支行(以下简称哈行)、茶店子街道办事处在哈行三楼会议室举办了“方寸之间的中国文化” 第一期第二次篆刻公益体验活动。
来自茶店子街道锦城、育苗等四个社区的10组家庭参与了本次活动。哈行金沙支行王行长带领哈行工作人员作为“特邀志愿者”参与了本次活动。
本期课程,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(全形拓)传拓人张仁君老师以“福“字为主题,继白文刻法,张老师本期介绍了朱文刻法及隶体字的书写,带大家体验这一中国传统艺术的魅力。
活动中,张老师先向居民们介绍了篆刻的历史、印章的用途以及和书法的关系等知识点,一一向大家展示了各类篆刻用印材。
接下来居民们在张老师的指导下,练习隶书“福”字,在一笔一划中,张老师也向大家解说了福字笔画的构成和寓意,居民熟练书写后,篆刻的第一步需要在纸上完成的,先对照反文字典在纸上画草稿,熟练以后再在印石上画出要刻的字。
进入篆刻环节,大家认真、细心地在印章上写下了“福”字,通过张老师篆刻演示,了解篆刻实际操刀的注意事项。在篆刻过程中,张老师对大家进行一对一的指导,让大家更快地掌握篆刻的基本要领及一些注意事项。
在近一个小时的时间里,居民朋友手握刻刀,不时转动印床,小心翼翼地练习石上篆刻。刻刀不断地划在印石上,不禁让张老师感叹到;“篆刻的乐趣就在于刻刀划在印石上,听着石屑剥落的声音。”
虽然大家篆刻的技术没那么熟练,作品也没有那么完美,但通过每个人的努力,最终每个人的专属印章出炉了。
最后,大家将印章图案印在纸上卡片上,在实践中领略了传统艺术的魅力,也为这次活动画上了完美的句号。
篆刻是一种特有的传统艺术,从古至今已有二、三千年的悠久历史。 篆刻,顾名思义,即是用篆书刻成的印章,是一种实用艺术品。它又称为“玺印”、“印”或“印章”等,这些称呼都因时而异。早在殷商时代,人们就用刀在龟甲上刻“字”(即我们现在称为甲骨文)。这些文字刀锋挺锐,笔意劲秀,具有较高的“刻字”水平。
在春秋战国至秦以前,篆刻印章称为“玺”。秦始皇统一六国后,规定“玺”为天子所专用,大臣以下和民间私人用印统称“印”。这就形成了帝王用印称“玺”或“宝”,官印称“印”,将军用印称“章”,私人用印称“印信”。